宿萍乡武云观

宿萍乡武云观朗读

晓行山径树高低,雨后春泥没马蹄。
翠色拖云开叠嶂,寒声隔竹隐晴溪。
已闻南去艰舟楫,漫忆东归阻杖藜。
夜宿仙家见明月,清光还似鉴湖西。

下载这首诗
(0)
相关诗文: 宿

宿萍乡武云观译文及注释

《宿萍乡武云观》是明代王守仁创作的一首诗词。下面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晓时在山径上行走,树木高低错落有致,
雨后的春泥掩没了马蹄的痕迹。
青翠的色彩拖拽着云彩展开,形成连绵的山峰,
寒冷的声音从竹林中传来,隐隐约约地响彻晴朗的溪水。
已经听到南方艰难的船只和桨声,
我不禁回忆起东归的路上,阻挡我前行的拄着拐杖的荆棘。
夜晚住宿在仙家,见到明亮的月光,
清澈的光芒犹如湖水中的明镜,映照在西边。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早晨行走于山径之上的景象。树木的高低错落有致,而雨后的春泥掩没了马蹄的痕迹。山峰苍翠欲滴,云彩缠绕其间,清寒的声音从竹林中传来,隐约而朦胧地隔着晴朗的溪水回响。作者回忆起南方艰难的船只和桨声,以及东归途中被荆棘拦阻的经历。夜晚住宿在仙家时,他看到明亮的月光,如同湖水中的明镜,照耀在西边。

赏析:
《宿萍乡武云观》以简洁而准确的语言描绘了自然景色和人物情感。诗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通过描述树木高低、雨后春泥、翠色云彩和寒声竹隐等对称的景象,展现了大自然的美妙和生机。同时,作者以自身的旅途经历,表达了对艰难困苦的思考和回忆。夜晚住宿在仙家时,明亮的月光给人以宁静和慰藉,也映照出作者内心的清明和追求。

整首诗词通过景物描写和个人感受相结合,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生的思考。这首诗词充满了王守仁独特的感悟和哲学意味,展现了他对自然、人生和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洞察力。同时,诗词的语言简练而精确,给人以清新脱俗的感觉。

宿萍乡武云观读音参考

sù píng xiāng wǔ yún guān
宿萍乡武云观

xiǎo xíng shān jìng shù gāo dī, yǔ hòu chūn ní méi mǎ tí.
晓行山径树高低,雨后春泥没马蹄。
cuì sè tuō yún kāi dié zhàng, hán shēng gé zhú yǐn qíng xī.
翠色拖云开叠嶂,寒声隔竹隐晴溪。
yǐ wén nán qù jiān zhōu jí, màn yì dōng guī zǔ zhàng lí.
已闻南去艰舟楫,漫忆东归阻杖藜。
yè sù xiān jiā jiàn míng yuè, qīng guāng hái shì jiàn hú xī.
夜宿仙家见明月,清光还似鉴湖西。

王守仁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号阳明,封新建伯,谥文成,人称王阳明。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王阳明不仅是宋明心学的集大成者,一生事功也是赫赫有名,故称之为“真三不朽”其学术思想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国家乃至全球都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因此,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和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

王守仁诗文推荐

檐前蕉叶绿成林,长夏全无暑气侵。但得雨声连夜静,何妨月色半床阴。新诗旧叶题将满,老芰疏桐恨转深。莫笑郑人谈讼鹿,至今醒梦两难寻。

初日曈曈似晓霞,雨痕新霁渡头沙。溪深几曲云藏峡,树老千年雪作花。白鸟去边回驿路,青崖缺处见人家。遍行奇胜才经此,江上无劳羡九华。

山石犹有理,山木犹有枝。人生非木石,别久宁无思。愁来步前庭,仰视行云驰。行云随长风,飘飘去何之。行云有时定,游子无还期。高梁始归燕,鹈晙已先悲。有生岂...

送远憩岨谷,濯缨俯清流。沿溪陟危石,曲洞藏深幽。花静馥常瑀,溜暗光亦浮。平生泉石好,所遇成淹留。好鸟忽双下,鯈鱼亦群游。坐久尘虑息,澹然与道谋。

山城高下见楼台,野戍参差暮角催。贵竹路从峰顶入,夜郎人自日边来。莺花夹道惊春老,雉堞连云向晚开。尺素屡题还屡掷,衡阳那有雁飞回。

辰阳南望接沅州,碧树林中古驿楼。远客日怜风土异,空山惟见瘴云浮。耶溪有信从谁问,楚水无情只自流。却幸此身如野鹤,人间随地可淹留。

山石崎岖古辙痕,沙溪马渡水犹浑。夕阳归鸟投深麓,烟火行人望远村。天际浮云生白发,林间孤月坐黄昏。越南冀北俱千里,正恐春愁入夜魂。

晓行山径树高低,雨后春泥没马蹄。翠色拖云开叠嶂,寒声隔竹隐晴溪。已闻南去艰舟楫,漫忆东归阻杖藜。夜宿仙家见明月,清光还似鉴湖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