蒌蒿宜作河豚羹

蒌蒿宜作河豚羹朗读

河豚挟鸩毒,杀人一脔足。
蒌蒿或济之,赤心置人腹。
方其在野中,卫青混奴仆。
及登君子堂,园绮成骨肉。
暴乾及为脯,拳曲蝟毛缩。
寄君频咀嚼,去翳如折屋。

下载这首诗
(0)
相关诗文:

蒌蒿宜作河豚羹译文及注释

诗词:《蒌蒿宜作河豚羹》
作者:辛弃疾(宋代)
诗意:这首诗词以河豚羹为主题,通过描绘河豚的危险特性和与之相对立的蒌蒿的救命之功,表达了人生不易和权力的转变。诗人辛弃疾借河豚和蒌蒿的寓意,隐喻了人世间的权谋和虚伪,以及在这种环境中保持纯真和真实的困难。

赏析:这首诗词通过对河豚和蒌蒿的对比,揭示了人世间的权谋和虚伪。河豚被描述为挟带鸩毒,一脔足就可以杀人,象征权力的暴力和危险。而蒌蒿则被描绘为能够解毒的草药,它的赤心可以挽救人的生命。诗中提到河豚在野外时被卫青混在奴仆中,意味着权力还未显现时,它隐匿在平凡之中。但当河豚登上君子堂,即权力显现之时,园绮成为它的骨肉,显示出权力的腐蚀力和人性的扭曲。

然而,辛弃疾最后提到河豚被制成脯肉,拳曲蝟毛缩,寄给朋友频频咀嚼,去翳如折屋。这里可以理解为辛弃疾用以喻示权谋和虚伪的河豚,最终被人们消化、消融,而唯有蒌蒿的清新和纯真才能去除伪装,还原真实。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以河豚和蒌蒿为象征,通过揭示权力的险恶和虚伪,表达了辛弃疾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真实的追求。它警示人们在权谋的世界中保持纯真与真实的困难,同时呼吁人们拒绝虚伪,追求真实的人性和价值。

蒌蒿宜作河豚羹读音参考

lóu hāo yí zuò hé tún gēng
蒌蒿宜作河豚羹

hé tún xié zhèn dú, shā rén yī luán zú.
河豚挟鸩毒,杀人一脔足。
lóu hāo huò jì zhī, chì xīn zhì rén fù.
蒌蒿或济之,赤心置人腹。
fāng qí zài yě zhōng, wèi qīng hùn nú pú.
方其在野中,卫青混奴仆。
jí dēng jūn zǐ táng, yuán qǐ chéng gǔ ròu.
及登君子堂,园绮成骨肉。
bào gān jí wèi pú, quán qū wèi máo suō.
暴乾及为脯,拳曲蝟毛缩。
jì jūn pín jǔ jué, qù yì rú zhé wū.
寄君频咀嚼,去翳如折屋。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辛弃疾诗文推荐

困不成眠奈夜何!情知归未转愁多。暗将往事思量遍,谁把多情恼乱他?些底事,误人哪,不成真个不思家。娇痴却妒香香睡,唤起醒松说梦些。

一片归心拟乱云,春来谙尽恶黄昏。不堪向晚檐前雨,又待今宵滴梦魂。炉烬冷,鼎香氛,酒寒谁遣为重温?何人柳外横斜笛?客耳那堪不忍闻!

欲上高楼去避愁,愁还随我上高楼。经行几处江山改,多少亲朋尽白头!归休去,去归休,不成人总要封侯。浮云出处元无定,得似浮云也自由。

堂上谋臣帷幄,边头猛将干戈。天时地利与人和。燕可伐与曰可。此日楼台鼎鼐,他时剑履山河。都人齐和大风歌。管领群臣来贺。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

池上主人,人适忘鱼,鱼适还忘水。洋洋乎,翠藻青萍里。想鱼兮、无便於此。尝试思,庄周正谈两事。一明豕虱一羊蚁。说蚁慕於膻,於蚁弃知,又说於羊弃意。甚虱焚...

一水奔流叠嶂开,溪头千步响如雷。扁舟费尽篙师力,咫尺平澜上不来。山上风吹笙鹤声,山前人望翠云屏。蓬莱枉觅瑶池路,不道人间有幔亭。玉女峰前一棹歌,烟鬟雾...

老病忘时节,空斋晓尚眠。儿童唤翁起,今日是新年。